http://www.xihong021.cn/ 2014-02-06 13:57 网络转载 【字号:大 中 小】
冯小刚称“《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一九四二》 突破了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不仅冤枉中国电影史,而且表现了他对“人性”、“民族历史”不知所云。至于所谓“《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就更加彰现他对中国30年来的历史发展“无知无畏”了———作为2014年央视春晚总导演,冯小刚难道不知道“春晚老人”赵本山过去受公众喜好,原因之一就是曾经多年在春晚舞台上“讽刺权力”。赵本山在央视春晚讽刺的“权力”级别上限是村长,冯小刚在《私人定制》中讽刺的“权力”级别是镇长。镇长高村长一级!这,的确是一个突破———但是,只是冯小刚对赵本山的突破。
冯小刚自称“五个突破”,不仅充分暴露了他对电影存在严重知识缺陷(因为了解既往电影作品,是一个导演的必修课),而且反映作为一个“大导演”,他对电影的文化认知是非常片面简单的。他讲这“五个突破”,是完全从题材层面来看电影的,即电影对题材限制的突破。但是,一位导演的电影艺术突破,绝不是表现在题材上,而是表现在对主题的挖掘、人物的塑造和电影表现方式创新和深化上。
单就题材突破而言,冯小刚自我居功的“五个(题材)突破”,如果是在1983年讲,可能会令人肃然起敬,但是,他讲这话时已经是2013年末,而2013年,政治局七常委都笑纳了自己的卡通像。这样自居于“题材突破”,就表明冯小刚不是真的老了,而是真的还没有走出三十年前他家居住的北京军队大院。当冯小刚以这“五个突破”自居的时候,他不仅表明自己对电影只有“政治概念”,而且似乎是从来不看外国电影。放眼世界,他的“五个突破”,哪一个不是国外导演玩烂了的!
冯小刚说“我认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不仅指《一九四二》成为冯小刚的“赔钱电影”,更为关键的是,它表达了冯小刚并没有在这部电影上成功实现他从单纯的“中国喜剧电影之王”向国际大导演转型的“梦想”。冯小刚是想在《一九四二》 一展他的“伟大导演”抱负的,从1994年看中到付诸拍摄,冯小刚等了18年——他的好友、原作者刘震云一再认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提高我们的认识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过程是不能省略的”。(刘丹青,《不用期待冯小刚了》,中国新闻周刊)对于“票房导演”冯小刚,《一九四二》的真正严重问题,并不是票房上赔钱,而是这部他认真拍摄并且期望展示“冯小刚悲剧电影才华”的“大片”,违其所愿地将他的历史文化缺陷和悲剧艺术缺陷暴露出来。
如美国批评家批评冯小刚只能在《一九四二》“堆集苦难”一样,有网友的评论指出,《一九四二》是“有悲无剧”的“日记体电影”——这个评论是切中要害的。好友马未都评价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上的失败说:“他(冯小刚)把他之前积累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放上了,他对市场的判断,对品牌的使用,他认为观众对他的信心,题材的重要性,都堆到了《一九四二》上,可他败了。”
作为一个只擅长“京味侃片”的导演冯小刚,是他的《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一再暴露了他的“悲剧”缺陷——悲剧所需要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生命体验,不仅是冯小刚所缺少的,而且是与他的素质格格不入的。作为当今数一数二的中国高票房导演,冯小刚真正困惑的不是他认真拍的电影不赚钱,而是即使“认真”,也没有办法将自己从一个“京味侃片”导演“突破”成一个合格的正片(悲剧)导演。
其实,何止冯小刚,张艺谋的 《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和 《金陵十三钗》,都是最高规格打造的“冲奥片”,为什么一部更比一部差?根本原因就是,张艺谋拍了10多年“悲剧片”,但根本没有悲剧精神。他的《英雄》相比《红高粱》,虽然画面精致了,剧情复杂了,但是那种粗野浅拙的“血性”并没有变;而令人失望的是,从《英雄》到《金陵十三钗》,这种“血性”被贯注了消费主义的虚伪和奢华。无疑,在当代中国导演中,张艺谋是最接近、也最渴望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但是,他差的就是“悲剧精神”这一步之遥。
来源: 网络转载 编辑: 网络转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