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ihong021.cn/ 2011-03-30 15:33 中国青年报 【字号:大 中 小】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杨丽明
本月6日,美国国防部公开确认将在未来数月派遣“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参加在黄海举行的韩美联合军演。与此同时,刚刚结束美韩在日本海举行的军演的该航母于11日开始在南海参加美国与越南的首次海军联合演习。核动力航母这一极具战略象征意义的海上威慑力量近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活跃,给地区安全局势平添了许多变数。
核动力航母在中国周边频频“亮剑”
“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是世界最大级别的航母,可运载80多架战机,是在西太平洋地区海上漂浮的最大的“航空堡垒”。与之相配套的航母战斗群对西太平洋地区极具战略威慑力。因此,该航母的动向一直是相关各方的关切。
“天安号”事件后,7月美韩举行联合军演前,在中国的强烈反对下,美国表示航母不会来黄海,而只是参加在日本海的军事演习。而短短一个月之后,美国国防部公开食言,称在“未来数月”内,“乔治·华盛顿”号将进入黄海参加军演。
与此同时,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会议期间首度表明,南海问题关乎美国利益,首次公开美国介入的立场之后,“乔治·华盛顿”号参加了于11日开始、持续一周的美越首次海上联合军演。
核动力航母这一极具战略象征意义的海上威慑力量近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活跃,给地区安全局势制造了紧张气氛。中美关系经历了美国总统奥巴马2008年上任之初的“高开高走”,到2009年年初中美关系的波折,再到年中双边关系的转圜,中美关系克服了波折,逐渐走回正轨。如今美国海军力量在中国周边频频“亮剑”,给中美关系制造了新的摩擦点,使中美博弈趋向紧张。美国到底欲意何为?为什么奥巴马政府选择现在频频刺激中国?
政治风向波动影响外交政策执行?
近期不少中美媒体的报道都认为,11月中期选举的临近,使美国国内政治风向出现波动,奥巴马政府为了迎合国内保守势力,近期对华采取了较为强硬的策略。
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有其一定的模式和程序,其根本是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但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往往会受到国内政治风向的影响,并被当做执政党拉拢人心的工具。
今年11月,美国国会要进行中期选举。众议院全部议席和参议院100个议席中的三分之一将改选。从目前选情来看,执政的民主党处于下风。美国主流媒体最近一次的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奥巴马的信任度已降至历史新低,有68%%的民众不信任民主党国会议员。
选举前夕,矛盾外引通常都是执政党为扭转颓势采取的策略之一。2008年奥巴马上任之后,中美关系“高开高走”,美国保守势力就不断跳出来,攻击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过于软弱”,“在美国付出很多代价之后并没有换来中国的合作”,尤其在伊朗问题和朝鲜问题上,保守派对奥巴马政府的批评声音越来越高。
如今,美国国内经济低迷不振,失业率一直徘徊在高位,奥巴马在国内压力剧增。在国内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把矛盾外引,并对中国这一“美国政治常设的攻击目标”下手,采取强硬策略应对保守派的批评声音,成为民主党近期的策略之一。
“海上威胁论”反映了美国的战略焦虑
与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攻击相配合,近一段时期,美国媒体纷纷炒作中国“海上威胁论”,称中国“正逐渐拥有摧毁美国航母战斗群的能力”。美国《世界网络日报》9日刊登题为《中国是否准备要“灭掉”美国航母》的独家评论文章,称中国东风-21D导弹“将于明年完成测试并被部署”,该导弹将“可以穿透航母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灭掉’美国航母战斗群”。而美联社则称中国东风-21D导弹“可能改变海上游戏规则”。
其实所谓“中国海上威胁论”并非这几天才出现。去年,美国的一些保守智库就开始鼓吹中国海上力量“威胁美国安全和利益”。保守派智库“2049项目研究所”执行主任、前国防部中国处处长石明凯在2009年9月发表了一份报告,称中国正在研制的“反舰弹道导弹”将“改变亚太地区的战略版图”。他的观点得到了国会、军方以及保守派势力的重视。
记者参加了大量有关的国会听证会、智库研讨会,并采访了许多专家,发现这种炒作背后是美国各界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战略焦虑”。
美国尼克松中心中国问题专家唐安竹认为,中国过去对海权只是“说说而已”,如今随着中国海上力量的增强,中国有能力并开始在周边海域实施实际行动维护海权,美方担心的是“中国在海上出现过去不曾有过的举动”。加之中美之间缺乏军事交流,双方没有建立军事互信,双方在海上试探和对峙在所难免。
许多专家认为,随着中国崛起和维护海权能力的增强,对美国在亚太海域的霸主地位和其在亚洲的军事存在产生了一定的挑战,这才是美国“战略焦虑”的根源所在。
中美认知差距扩大 结构性矛盾仍存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认为,随着中美之间硬实力迅速接近,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整体实力和影响下降,新兴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全球治理机制的结构性转型中,中国逐渐进入权力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双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认知差距在扩大而不是在缩小。
他认为,美国战略家仍在中国对外关系和国内问题上发现“软肋”,并试图加以利用,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利用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惧心理,在战略上“重返亚洲”。
在东北亚,美国利用朝鲜问题和所谓“中国威胁论”,成功阻止了日本将美军基地搬出冲绳的构想,推迟了向韩国移交“战时作战指挥权”。按照计划,美国应在2012年4月向韩国移交战时作战指挥权,但现在已经推迟到2015年12月。
美国还利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领土主权争议,将双边问题国际化,为自己在东南亚的存在找到了另一个理由。
除上述原因之外,中美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是中美之间摩擦时常出现的根本原因。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现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何汉理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现在中美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中美之间直接冲突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但由于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如台湾问题、贸易逆差等问题仍然存在,而双方又没有探索出一个新框架机制来制约这一结构性矛盾,这才使得双方在关系缓和时,仍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影响中美关系大局的摩擦点。
在“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出没于中国周边海域的同时,上月底美国国防部再次宣布,出售给中国台湾总价4384多万美元的32具鱼叉导弹弹体,已经发包给波音公司,预计2011年6月可以完成。并宣称“美国决定军售案时,不会与其他任何国家商讨此事”。
本报华盛顿8月14日电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