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哪些以“诚信”为主题的民间故事?过去,要回答这个问题,您可能得一本书一本书地去找;如今,只要您登录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搭建的“中国记忆平台——民间故事数据库”,轻点鼠标,相关的情况就能一目了然。而不同故事的对照,或许能够触发您不同于以往的感受。
在“中国记忆平台”项目的基础上,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日前获得2010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立项。这标志着我国的文艺基础资源数字化建设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平台建设”旨在国家支持下,通过对文化资源信息分类体系及元数据研究,为我国文化艺术基础资源的抢救、保护、管理、共享建起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在数字‘鸿沟’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各类文化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意义重大。”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说。
不能让“文化基因”二次丢失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国家启动了规模空前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撰工作。这项被誉为建设“文化长城”的宏大工程,对散落于民间的文化资料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整理。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到2009年,包括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在内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版完毕,共收入资料4.5亿字。
十部集成志书,可谓卷帙浩繁、蔚为壮观。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过去30年中,全国各地的文化工作者搜集的资料总量实际上超过了50亿字,由于纸质出版物容量的有限性,收入其中的只有区区1/10左右。这还不包括田野调查时录制的大量录音录像资料。这些承载着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的资料,尽管没有入卷,却同样异常珍贵。由于体制、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的保存状况令人担忧。一些地方虽然进行了修复,却造成了“二次丢失”。
而在发达国家,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其国家行动。李松说,1990年,美国启动了“美国记忆”计划,以数字化方式来整理其建国200年来的文化遗产,并通过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提高教育质量;法国、日本等也在国家层面投入巨资,对文艺资源进行数字化。将文艺资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努力,不仅使这些国家的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能力得以大大提升,使其在文化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而且带来了经济、科技、民生等全方位的发展。
内忧外患,让我国文艺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显得迫在眉睫。在基本完成“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撰、出版任务的同时,作为此项工程的牵头单位,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将工作重点转到了数据库建设上。2002年至2004年,中心承担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分类编目)》及《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拯救》。通过项目,他们与清华同方合作研发了适用于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的“中国记忆”软件,可以满足对音像、视频、文字的管理,也可以实现字段检索、属性检索、全文检索和跨库检索,在同类软件中居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一期数据库的建设,为文化保存、文化整理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并没有满足于此。数据库二期工程紧接着启动,在理念和路线上,他们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在技术上则选择拥有领先技术的伙伴进行合作——他们用以对唱片、磁带进行处理的等离子技术,就是拥有专利的技术。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一个技术成熟、资料完备、国际领先的数据库平台。今年,中心又联合深圳市智骏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申报“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并获得文化部的支持,顺利立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