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虹网

您现在的位置: 西虹网 > 西虹文化 > 文化视觉 >

追忆范用: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 自己文字

http://www.xihong021.cn/   2011-03-30 15:33       【字号:  

追忆范用: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 自己文字不多

2010年10月26日13:41  来源:《新京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上个月十四日,出版家范用逝世。这位为出版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家,他的离去让很多同他有过交往的文化人深切怀念。上海学者陈子善也是位爱书如命的人,同范用先生交往频繁,他在范老去世一个多月后,写下与范老的书缘故事,追忆范用先生。

  1

  认识范用先生已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1985年8月,浙江富阳举行郁达夫去世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革”浩劫后幸存的与郁达夫有过交往的汪静之、许杰、楼适夷、柯灵先生等都参加了,范用先生也来了。他当时是三联书店总经理,但与汪、许、楼、柯诸位比还是小弟弟。但在我的眼里,他却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上世纪80年代文学和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傅雷家书》(傅雷)、《随感录》(巴金)、《干校六记》(杨绛)等书,都是在他主持下才得以问世的。

  也就是在那次郁达夫研讨会上,范用先生向我约稿,要我编选一部郁达夫谈书的书,我不免有点诚惶诚恐,他的口气却是不容置疑的,你可以做,你应该做!我除了答应他的吩咐,不敢说个“不”字。这部《卖文买书———郁达夫和书》1986年夏编竣,虽然迟至1995年3月才由三联书店推出,但我与三联书店的书缘却是由他一手开启的。

  从此以后,几乎每次到北京都要去拜访范用先生,他太忙了,总是风风火火地在处理各种大小事务,所以我的拜访时间都不长,说完事,拿了想要的书,就走,有点“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味道,他也就摆摆手,说一句:“下次再来”。

  作为出版家,范用先生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留下的文字并不多。我记忆中,他的第一本书是《我爱穆源》,一本可爱的48开本的小书。穆源是范用先生家乡江苏镇江的一所中学,是他的母校。“人在江湖,心存穆源”,此书所收就是他九十年代初给穆源中学学生所写的16封信,充满了他对风云激荡的青少年时代的细腻而又真切的回忆。

  他的赠书,环衬上有亲笔题签:“子善同志哂正 范用 时年七十”。记得他寄我书时,向我提了一个要求,因为《我爱穆源》“附录”了他早年的两篇“少作”《一九三七年的四天》和《姐姐》,他忆起在穆源中学时期还写了一文刊于镇江某小杂志(我已忘了刊名),嘱我代为查找,以后来信,包括寄贺年卡时还多次提及。我查过,可惜上海图书馆未藏此刊物,一直没有结果。现在范用先生已经远去,他的这个心愿仍然未了。

  2

  大家都说范用先生是“一个纯粹的出版家,一个为书而活着的人”(汪家明先生语),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但是落实到具体,各人的感受恐怕会有所不同。在我看来,出版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敏锐、大胆地发掘作者,竭尽心力地出好作者的书。范用先生推出曹聚仁、叶灵凤、柳苏(罗孚)等香港作家的著作,当时都有点风险,都是需要勇气的。三联版叶灵凤的《读书随笔》(三卷本)由丝韦(罗孚)编选,在他主持下隆重推出,范用先生后来回忆道:“叶灵凤的小品文写得好极了,没有人像他那样认真、细心地写东西”,“我在香港见过叶灵凤。那时很多人对他有误解。香港陷落时,他没离开,还在报上发表有关文艺知识的小文章,有人骂他是汉奸文人。我说他不是‘汉奸文人’,而只是个‘文人’。文人要吃饭,只好写文章。他没写过汉奸文字。”(引自《叶雨书衣》)

  可见,出版这书还暗含着他为故人辩诬的一份深情。他出版柳苏的《香港,香港》等书,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年国庆我恰好在香港,拜访已年届九十高龄的罗孚先生,谈到范用先生,罗先生不胜唏嘘,感叹次日赴京,却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罗师母回忆罗先生幽居北京十年,一次在饭店用餐,巧遇范用先生,他紧握罗先生的手不断地说:“你住哪里?住哪里?我一直在找你,找得好苦!”接下来的事就可以想见了,“文章合有老波澜”,正是在范用先生的鼓励和催逼下,罗孚先生的精彩诗文喷涌而出,柳苏的名字开始在《读书》上出现......,从而成就了他后期文学创作的大丰收!

【1】 【2】 

 

来源:   编辑: